English

主持人持证上岗之后

1998-03-26 来源:光明日报 李 韵 我有话说

近年来,不少电台、电视台的一些外聘主持人没有进行普通话的测试考核便上岗;不少记者、编辑、摄像等也因种种原因从后台走到话筒、镜头前。他们中的一些人未经过普通话训练,说起话来或是方言浓重,或是模仿港台腔,这既制约着节目质量的提高,也影响汉语普通话在全国的普及推广。针对这样的现象,不久前,一场主持人普通话水平测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,引来了众人的关注。作为媒体传播形式的代言人,许多罩着光环的著名主持人也纷纷走入考场。

日前,在京播音员主持人已基本完成测试。这些参加测试者是如何看待此事的呢?记者采访了几位刚刚取得“上岗证”的主持人。

说起准备考试的那段时间,大伙都记忆犹新。中央电视台《社会经纬》主持人崔志刚说:“我过去没学过播音,所以考试前挺紧张的,压力挺大。我差不多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准备,连出差都带着复习资料,有空就看。”北京电视台《今日话题》主持人赵蕾也说:“我原来是四川人,说话总带四川音。有关播音技巧之类的都是自学的,加上考试前去采访八运会,能一心一意复习的时间算起来才三天,所以考试的时候挺怵的。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《今晚八点半》主持人月明想到当时的情景,不由发笑:“那时候,大伙好像都不会说话了,总是咬着字,主持节目都显得比较刻板。”

普通话测试对非播音专业出身的主持人来说,有一定的难度。他们都承受了较大的压力。尽管如此,他们仍是一致认为,普通话测试是必要的,对自己的业务很有帮助。月明对此深有体会:“因为我是由编辑转为主持人的,过去对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没有什么要求。而这次测试促使我加强业务学习。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”北京文艺台《名歌名曲》主持人小英说:“这次考试不仅仅是提高了我们的专业素质,更是端正了工作态度。有不少字的读音在口语中已‘约定俗成’,到这次考试前才知道是错的。如果不参加测试,可能还会错很久。原来遇到生僻的字,或是跳过去,或是‘望字生音’,听众不追究就过去了,现在则不能了。”

这次普通话测试还强化了主持人们推广普通话的意识。月明说:“以前有人认为带口音是一种风格的体现,但这对听众是不负责的,是对他们的一种误导。”小英说:“原来总以为听众对语音并不在意,但自从我在主持时纠正了一些过去常念错的字音后,时常接到听众的电话,询问这些字究竟该怎么读。可见听众对我们的播音还是有要求的。”崔志刚风趣地说:“说普通话是我国法律规定的。我做的是法制节目,就更应该带头守法。我们在节目中的播音对观众有很强的引导作用。我小时候就是跟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学普通话的。因而,我觉得主持人对普通话的推广、对语言普法有义不容辞的责任。”

采访中,主持人还就此次测试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。崔志刚认为:这次测试的标准过于单一了,当然是由于测试主体是国家语委,不可能承担更多的职能的缘故。标准的普通话是合格的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,但它不应该成为主持人资格认定的唯一条件。衡量主持人水平应更注重整体素质的测试。赵蕾认为:主持人普通话达标测试是对过去不完善的行业制度的一种弥补,但如果不建立一种监督机制,就可能使此次测试流于形式。要是能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,定点、不定期地抽查节目,也许更能督促主持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。

如今的社会要求广电系统的节目主持人逐步向采、编、播一体化发展,这就对主持人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要想达到合格、高水平的标准,普通话测试只不过是个开端,后面的路还很长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